读《99封未寄出的情书》

11月 15th, 2011 2,135 留下评论 阅读评论

大概是因为新浪微博的关系,好像经常看到第几封未寄出的情书的之类的话语,然后在玉泉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书,就借来看一下了,很奇怪地发现这是一本10多年前的书了,作者也没听过,赵鑫珊,居然是个哲学家。一开始打算本着言情小说的感觉去读的,一开始几封情书也的确如此,但读着读着就变味了,这居然是一本描绘自然逻辑、人文艺术,然后集大成于世界哲学的哲学随笔!

书中的作者,推崇自然科学,从基础数学到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爱因斯坦、牛顿、普朗克、泰勒、玻恩之辈频频出现,从公式到推理到自然科学与哲学艺术的结合,作为一个工科生表示压力山大;推崇人文艺术,从文学创作到钢琴演奏到绘画人生,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更是随处可见;集大成于世界哲学,作者都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有些科学家仅仅是科学家,但是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往往是两者紧密的结合!

简单摘取一些比较喜欢的片段:

长期以来,科学热恋着艺术,艺术却拒科学于千里之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一生钟情于艺术,且懂艺术,从中汲取养料,善养浩然之气,或得到人生的大安慰。相反,文学艺术家却绝少有热爱、理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世界的。

相当的赞同说,像俺还可以来读读这本偏哲学的书,可是哲学系的孩子不要说去读《Java编程思想》了,《高等代数》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像作者一类的简直就是一朵奇葩。也许艺术是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并且具有人生依赖性的,特别是物质、思想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而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却不是,而且门槛高难度大,这也算不算是理工科的一个幸福呢?

世界函数:在量子力学中,作为一个偏微分方程的“薛定谔方程”是一个“世界函数”。其实圆周长和圆面积公式又何尝不是呢?它们的特点是:不受时空的限制,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恒成立。而且在伦敦、中国河南的山区、北非的半岛也成立。一部人类科学史便是由这一串“世界函数”所构成,它们仿佛是通往世界终极真理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驿站。“世界函数”那放之于四海皆准的包含了世界普适性的自然律,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作者)的人生道路,帮助我度过了艰难岁月(文革批斗)。

世界艺术:堪与“世界函数”相匹敌者,唯有“世界艺术”。法国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便是“世界艺术”,因为作者表述了现代人面对世界产生的一团“荒谬感”:在直面无依无靠、无援无助和孤苦无告的世界的时候,人觉得自己的处境是个异乡客,是个陌生者或局外人。“世界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刻画了地球人在世界的根本处境或人的普遍生存状况。它不受时空的限制,与国界、民族或所处的时代无关。一部“世界艺术”作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恒成立,而且它们在巴黎、中国陕北、西撒哈拉也同样成立。是的,一部人类艺术史是由一件件的“世界艺术”所构成。

作者可以因为“圆: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这一简单却放之四海皆准却又具有艺术感的这条真理渡过一个黑暗的夜晚却不被打倒,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同时作者也解释了伟大的唐诗为什么不是“世界艺术”,因为翻译的关系,唐诗永远不能被国外所理解,就像《浮士德》并不怎么被中国喜欢一样。

作者一朋友的伯父喜欢搓麻将,自50年代政府禁赌以来,他就把搓麻将看成是地下工作,英勇得很。文革十年,搓了十年。多次被抓,被批斗,死不悔改,重操旧业,只是搬个家,在新的暗暗的灯光下,接着再搓。可谓乐此不疲,到了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他搓麻将是为了麻将本身,而不是为麻将以外的东西,赢钱是第二位的。为艺术而艺术 ,为麻将而麻将。——在本质上,在人类心理动机上,这是一回事。为麻将而麻将,也是一件乐事。你得承认,麻将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尽管它是很大众、很廉价的艺术活动。因为麻将的要害是追求事物的和谐和完美,当你手中有一万和三万的时候,你在引颈盼望二万的到来,突然你自摸到了二万,这兴奋、快感是何等刺激!!!《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人性中,有“一二三情节”。

这位伯父,在65岁得了肺癌后还坐在那里搓,雷打不动。一天,他在牌桌上,觉得身心无法再支撑下去,对立在旁边观摩的亲戚说“替我一下,我去睡一会儿再来。”有张小床就在旁边。他躺了下来,听着麻将牌的碰撞声,他睡了。晚饭时,他外甥女叫他起来吃点,他竟走了,悄然结束了他的人生旅途!!!我(作者)的内心无法不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半天说不出话来——为这种死的方式!

同震撼,相当值得尊敬,就像作者说的,这和将军死在战场上、画家倒在画布前、作家死在书桌旁是一样值得敬畏的。

昭和五十四年,也就是1979年,有项在日本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最喜欢的词汇”,被调查2639人有1149人作了有效回答。其结果排在首位的是:“努力”这个奋发上进的词汇,其次是“忍耐”、“谢谢”、“诚实”、“骨气”、“爱”等,这份调查结果多少能揭示日本的国民性或民族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也道出了日本在战后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奥秘。但是不少中国人的回答恐怕是:“混”!

这个“混”大大地敲了我脑门,不禁想到了大家调侃回答竺老校长的2个问题的答案,“混”和“混混”,虽然这含有幽默并不是大家真心真实的写照,但是某种程度上又何以不是大家潜伏在内心的一种心态,不然怎么会得到如此的共识?如果堂堂浙大求是er都是这样,全国上下岂不更加是这样,一混到底。

最后也是最美的一段,也是和本书题目唯一有关系的一段:

情书的质量不在长短,恰如生命的质量不在长短。无论是男是女,如果你一生没有写过或收到过几封高质量的情书,你的人生之旅便少了点色彩。男性荷尔蒙在进攻女子的时候,永远要学会口头、笔头并用。情书的秘密,说到底是人脑的秘密,因为性爱的快感不在两腿之间,而在两耳之间。——这才是情书的最高哲学。相思又想见,托梦书信中。

当一个人在临终前焚烧掉一束发黄的情书,那从火光映现出来的一幕幕才是他(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没收到过只写过一封情书,最后还是悲剧收场,人生旅途的确不完整啊,╮(╯_╰)╭。不过看着最后那句,想到如果以后自己一张一张烧掉自己的日记本,的确是最美好的回忆啊!

很推荐一读的一本书,玉泉图书馆一层有借。

Categories: Life in reading 标签:, ,
  1. 游客 | #沙发
    11月 25th, 2011 11:10

    这么多的情书啊

  2. Dylan | #板凳
    11月 16th, 2011 12:02

    还以为你写了这么多情书不敢寄!